今天辦的講座是休閒治療,心情真是開心,除了邀約許久的老師終於來了,我每次都笑著跟老師說,時候到了,妳就會來了。
這一次老師來了。老師談了休閒活動參與、休閒教育、休閒治療三個方向,並且提出了「休閒」這個議題在台灣的不受重視。
若要談到休閒教育,從國小國中的美術課、體育課開始,就已經開始被借去補課了,升學分數主義的壓力之下,太少人去重視休閒這一塊,甚至到大或老年人。
經過老師的研究,延緩失智症或是輕度中度失智症者,有可能可以藉由他們之前所擁有的休閒活動下手,有可能是運動、也可能是園藝,也可能是畫畫,要從受照顧者本身的專業或是已培養休閒,喚起他們對事物周遭的注意。
老師給我們看成對式休閒治療的成功案例,是個很難得成功的個案,所謂成對式就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共同發展的興趣一起參與。中度失智的先生再度拿起桌球拍,跟後來受加強訓練的妻子,一起打桌球,一天打個兩三回,即使克難的用長條桌拼湊起來的桌球桌,放在供桌前面打桌球。最後,連女兒都一起來了。
我們現在就要培養全家一起可以做的休閒活動,可以旅遊、種花、或是聊天等等,這些都可以健康促進,並且家人的親情交流支持,就可以擁有更好的退休生活。
老師也提到了專業人力的培育,未來的居家服務員搭配更多專業能力的培育,例如學會銀髮桌遊,或者運動系學生多加學習銀髮身心靈的照顧,讓專業成上專業,讓更多照顧者可以擁有真正有幫助的照顧服務,即使無法遏止老化退化,但我們能夠在一種對生命的平衡付出下,好好的生活下去。
另外覺得很重要的是「休閒教育」。
也就是我們是如何認知休閒這件事情,有些人大概無法知道認知這件事情能產生多大的能量。當我們知道休閒對我們的重要性以及幫助,然後接觸了一些你喜歡或不喜歡的休閒活動之後,你可以自由選擇你要將哪個休閒活動延續下去,它強調一種自主性以及對自我的認知與覺察。
休閒需要學習嗎?
老師一直覺得很重要,為什麼要休閒,如何規劃休閒活動,從中感覺到開心滿意,或加強著人際社交關係,老師說,休閒參與或許不會太有立即性生理復原的療效,但卻有著開心與心理的正向,開心就是收穫,這就個源頭,源頭也是成果。
老師開始就講到了生命回顧療法,覺得真的很迷人,我認為是一種面對死亡最好的方式。
第一次自我認同,是青少年在問「我是誰」,第二次亦有可能是最後一次,就是在年老時,當我們再問一次「我是誰」之時,我們經過多少生命的高低起伏,再重新檢視我們是誰時,是誠實面對自己也展現於世界的方式。
那時,我們用什麼來檢視自己是誰,是財富是家庭還是對社會的貢獻呢? 我們如何死亡,或許就回顧到我們怎麼活。
**
我爸跟我媽是種休閒活動參與的模範,很專注在休閒生活,活躍老化也包含著付出與貢獻。退休過後,爸一直在種花種草,從國小種到幼兒園,然後社區旁闢了一條花香道,每天鑽研著哪種花該怎麼種,我每天上班時都還會在這條路上看著我爸正在修剪花草,有些花可以撐到2年,實在太強了。
我娘則是去寫書法學書法,也運動跟婆婆媽媽聊天,每週移動去台北一次上課,然後很認真的煮飯給孫女跟女兒(我)吃,每天想要煮什麼就頭很大,也就是有在動腦。這次老師提到桌球,我立馬賴給我姐,問她會不會打桌球,我姐說她不會但她運動細胞很好。我想,再等到時機成熟,就來打桌球吧!我娘以前好像桌球很會。
**
我盤點了我的休閒活動,以老化時有事可做。
1. 看電影 2. 寫文字 3. 去拍照 4. 看書
5. 聽演講, 以後老了走不動就靠youtube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