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就洗碗吧!

S__32628738

昨天是母親節。

我們家昨天好熱鬧,老弟也從台南回來,全家幾天前就在討論要去哪裡吃飯,不過依照我懶散的個性,又怕麻煩,總覺得乾乾淨淨,輕輕鬆鬆的一起吃飯不就好了。

相較在大餐廳飯店吃飯的喜好,能夠穿著睡衣、一下大口吃一下等等吃的隨性,才是我的最愛。若真的出門吃,除了交通是問題之外,吃什麼也是問題,娘吃素許久,能找到好吃的素,又近又方便,又不怕小孩吵,若太吵又可以大聲罵的地方,也許這輩子只有一個地方,就是「家」。

在大姐的提議下,我們決定來烤比薩,姊姊之前在朋友家一群小孩子玩過,這次只要簡單的搬回家照抄就好,也因為姊姊當日還要上班,於是採買、準備工作就落在我的手上,不過這對我也不是一件難事了,畢竟去年一時興起,做了三個月的菜,也學會一些刀功跟簡單的沙拉,很自然的就用到這個份上。

跟老媽去全聯買好菜,傍晚差不多就開始備料,當自己在處理沙拉時,覺得自己的手勢變得好流暢,我想第一次很混亂、第二次一點混亂,第三次熟門熟路,一點都不怕錯,同時間開兩個火,再一邊切菜,一邊整理,雖然很多動作,但好像可以自己完成。

等到弟弟睡醒、姊姊回家開始烤,全家歡歡樂樂的吃喝,還有爸爸從外面買回來的炸雞都恰恰剛剛好的滿足了大家的味蕾,同時我們也儘量避免罵小孩子(哈哈哈哈哈),難得歡樂的氣氛,大人有時也需要冷靜,不然一下子全然破功了。

鋪陳這麼久,我其實想談對家的責任感。

其實我除了中途搬出去6個月,不然我全部都是住在家裡,然而,我一直對家庭沒感覺,對家人也沒有覺得需要付出的,也許並不是自私,而是沒有意識到,即使爸媽都是顧家性格,我也從沒仔細思考,顧家或家庭的概念是什麼。

不過,有二件事情,讓雙子座不在乎責任的我開始有了家庭意識。一個就是小孩與我們同住,一個就是開始洗碗。

最先我一開始反抗恐懼小孩子的同住,我是個怕吵又怕麻煩的死傢伙,只是時間慢慢的磨合,發現小孩子跟爸媽的互動,雖然多了擔心跟生氣,但也無法否定的多了很多歡笑很多事情可以努力,可以付出關心,連怕煩的Ruru姨,也都學會了幫小孩洗澡、帶小孩去公園、逼迫小孩睡覺等等的。小孩子跟我們有緣這段日子,每一天都很珍貴。

再來就是洗碗了。去年後半年因為開始熱衷煮菜,免不了的三分鐘熱度,把三分鐘狂烈的燒完之後,留下的是洗碗這份工作。洗碗對我而言有太多功能了,功能1:幫忙做家事,爸媽不會累,功能2:幫我脫離電腦,功能3:幫我脫離公事,慢慢的一年只洗一次的我,終於一週可以多洗幾次了。

雖然我一直沒有達到爸媽放碗盤的原則與位置,不過我也看淡了,至少他們用排的就好。漸漸的,洗碗也延伸到洗廁所、擦地、掃地,雖然莉莉討厭我成為家政婦,但我挺怡然自得的。

原來這就是我爸最早之前跟我說的,要對家庭付出的意思,沒想到我十多年後才懂。

原來只需要透過簡單的勞動,大家互相分工,把家庭的環境打掃乾淨,舒服自在。多聽聽家人講話,聊天跟溝通,知道對方在意什麼,在忙什麼。

假如我們在工作場上,都努力調整自己的習性、都專注著聽同事說話,都提醒自己跟別人講話時要看著對方,那麼為何自家人卻做不到。在工作上提醒自己要看優點不要專攻缺點,不要隨意發脾氣,要隨時注意每個人的工作狀況,給予適時的幫忙,那麼為何自家人做不到。

想想,我以往對待家跟家人的方式一點道理都沒有,做人整個本!末!倒!置!

在找尋環中的時候,有一個家庭手足的象限,它被我排在中心點的上方。當時寫的時候,其實只寫下了一個禮拜要在家一天,還有一起完成家人想要的夢想,我自己也很訝異,人生就默默的往那方向移動。我也才驚覺,幾年前許下想要找到一個歸屬的家,指的並不是我成立的家庭,而是我的原生家庭,能走到這一步,都是每一環都扣上了。

以前小時候,整個家庭都吵吵鬧鬧的,有很多擔心害怕,不過或許是自己長大了,能應變的事情或付出的能力也多了,有自己的想法了,安全感一層一層的往上疊,雖然還是有慌了手腳的時候,但爸媽還是很強的後盾,容許小孩任性。

就像當初去一個人要去日本自助前一日因牙痛發燒,哭哭啼啼的說不想出發,我娘當時說的,「那就不要去」。我大概是聽到可以不用出發的後路,突然一人出發的緊張感就下降了,結果也就順利出發了。小孩任性時,家長還是可以撐著。

在這一兩年蛻變的過程中,仔細觀察了很多人的「家」,能成為一個家,結婚典禮根本連個點都算不上,也不是買個房子,關鍵是那份對家與家人的責任是否對等,付出跟獲得都要心甘情願,需要溝通協商,需要自在、需要不放棄、需要不怕煩不怕吵。

需要不怕麻煩、不怕吵架, 不要放棄,很重要,所以講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