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思是我認識的第一個立陶宛人,沒意外的話,也是最後一個。
第一次見到同事們正在討論推廣教育成功關鍵因素,他是個旁邊列席的研究生,年紀輕外國人臉孔,但中文好的不得了。第二次見到他是來回穿梭在辦公室內,第三次正式見到面時,他已經坐在我辦公桌斜對面,要不是有個立陶宛的國旗檔的中間,他身高高到隨時就可以看見他那顆頭。
幾年前他從立陶宛來台灣,是因為朋友剛好在台灣,招手叫他也過來申請獎學金,家人也不反對,更贊成他多出來看看。當然在這之前,他已經在家鄉學過中文,因為有個立陶宛的朋友念中文系,而他很喜歡中文就請朋友教,開始引發了興趣。
他應該也沒想到學中文這件事,能牽起和台灣的緣份。
念了一年的國語中心後申請到師大的國際事務與全球戰略研究所,兩年後順利畢業,曾經因緣際會來到師大工作。記得他有時中文鬧了些笑話,但不管我們怎麼虧他,他就是嘻嘻笑笑的反虧回來。
跟他玩遊戲也很好玩,特別是黑白配,男生女生配,他只要成功一“配”,整個五官就會皺在一起笑到不行,難得有人對於這樣的遊戲如此的緊張。我們的習以為常,他都覺得有趣,辦公室因為凱思存在,一天笑鬧三兩回,生活開心,但他想做的事情卻是很了不得的。
他說,他想要教中文。
立陶宛人教中文,乍聽之下,每個人都會想說這是個什麼道理,不過細聊之後,我覺得他有一天真的會達成。尤其他問大家,“在意,在乎,介意,留意”,這四個字有什麼不同之時,我就真的能確定他真的喜歡中文,普通人根本不會特別意識到這幾個詞,對中文本身辭彙有興趣才會想瞭解,他說,他還要加強單字,學的還是太少,其實他學的夠多了,夠多到令人驚奇。
他說,他不想跟任何人換位置。
雖然他不知道未來在哪裡,是要回立陶宛還是留在台灣,未來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都沒有頭緒,更可愛的是他對於“他不知道自己未來會在哪裡”的這件事情一點都不感到緊張。
他很喜歡現在的生活。他的許多朋友在立陶宛或在其他國家都已經開始工作,甚至做到一定的位置,但他一點都不想換。在台灣工作交朋友,假日拍照,作英文導覽,並且用立陶宛文將台灣介紹給家鄉的朋友,這就是他喜歡的模樣。
這讓人想到李欣頻說「要擁有不想交換的人生」,但我更喜歡凱思的比喻,就像國小小朋友段考完會一成績排位置,或高矮排位置一樣,就是會有一個死小孩很彆扭的喜歡自己的位置,倔強搖著頭說,“不換就不換”,還瞪著要他換位置的老師。
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個性及自己生存的方式,有的對未來放心,有的對未來困惑,但他專注眼前,不預設未來,也不恐懼它,就隨著它隨著緣份任其往前或在原地。
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位置嗎?假如喜歡,就繼續喜歡,假如不喜歡,試著找出喜歡的,有沒有可能就這麼簡單呢?說不定概念簡單,做起來一點也不難。
不知道凱思中文有沒有好到可以看得懂,希望他能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所說的話,都會被放好好放在我們心上,朝著那個看似夢幻又實際的位置,用怎麼都不願意跟別人換的努力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