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日是好日 然後呢?

IMG_2665

重看了樹木希林的「日日是好日」。

忘記當初看有沒有感覺或感想,但翻遍了文章,我似乎沒有留下一些文字。老師說,當體驗跟感觸沒有被文字留下,就不會產生力量,我現在倒是實際體驗這個經驗,當體驗沒有用文字落了底,就沒有沉入心,感覺真實卻容易消逝,沒有經過思考其對己的影響力就會降低。

會再重看日日是好日,起因是師長介紹了日式茶道的老師,週五跟老師短暫的聊課程,我們透過了課程大綱聊著學習日式茶道的流程,看著許多的專有名詞,對老師而言是跟著自己的二十幾年的用品,對我而言卻是另一個申深奧平行世界。

我們要先學的是打茶的流程,從茶碗的選擇、位置,折茶巾、折帛紗、擦茶棗、擦茶杓,作為主人、客人應該有的舉止,要做一個有禮、做個款待客人的主人,這些都是重點。在跟老師討論的過程,我有感受到老師對茶道的熱愛跟尊敬,以及想要推廣的心,後來我們去了梁實秋故居,老師像發現了寶一樣,在日式建築裡學日式茶道,完全是順其道理,再適合不過了。

整個日式建築裡的佈置,只要在放上個塌塌米,就完全像日日是好日的場景。

對談中,我問了老師學習的過程中是否有門檻,因為茶道很重視一個個步驟,會不會遇到瓶頸或某個檻過不去,老師回答我的是,她覺得學習茶道的流程不會是個問題,因為她自己學習上是龜兔賽跑的龜,她比別人更努力就可以了,她覺得過不去的是人生問題的檻。

當初因遇到人生很重大的低潮,決心去日本專心學習兩年茶道,近距離的學習跟在台灣跟著老師學是完全不同的眼界,但她還記得那天的農曆過年,家人朋友們都在台灣除夕跨年,而她因為是值日生,早上五點(日本早上四點)要去茶道教室打掃,打掃是要把整個窗戶打開,讓空氣流通,她則要跪著擦著塌塌米,當時正在下雪,她很記得那個冷冽的感覺,眼淚就低了下來,覺得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待在這裡。

似乎就是會回到人的故事身上。

日日是好日的典子在大學時因為不知未來的方向,被家人推薦下去學了茶道,在茶道教室裡,我看了老師說的那些專有名詞,以及茶道流程,我能感受到她的笨拙、在學習時的不知所謂、不知所措,以為自己對茶道稍微有些了解,卻又發現茶道是因季節而有所改變,又再次重新學習。樹木希林告訴黑木華不要用思考,要用身體去記憶,在不斷練習流程會被記憶在身體裡,在電影裡,我最喜歡的是典子的表姐,很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,對於茶道會不斷提出疑問,對於字面上的解釋,會再多問一句「然後呢?」

表姐問黑木華「日日是好日是什麼意思」,黑木華回答:「是指每天都是好日子吧!」,表姐接著問,「這我也知道,然後呢?」我覺得這句「然後呢」很有意涵。

知道了然後,以及不太理解的然後,都很有趣。

當我們了解了某些看似金句的道理,然後我們要怎麼做卻是每個人的選擇,假如某些人生道理在我們無法理解的階段出現,我們也說疑惑的是然後呢,不知道相對於我們有什麼幫助時,我們的然後所選擇的可能是需要一段人生經驗跟歷程才能把「然後呢?」帶出一些暫時性的選擇。

在我們社會中也很常想要看見成果,似乎只有形式的成果才代表著不枉費時間跟付出的時間,而茶道重視的是整個過程,成果是一期一會的茶會,如何以禮待人,如何珍視當下的情誼,體貼與同理之心的展現。

茶道的每個細微的步驟,「以形入心」是片中所提到的概念,我可以理解當每個步驟都不需要思考時,心就會被放大出來,五感可以感受的細緻上的不同。用腦的同時,其實五感是被關上的,我們思考、邏輯、步驟,就會進入一種跟外界斷裂的狀態,外面的陽光、風聲、草地的味道都瞬間的不存在,直到我們又回到了真實。

突然覺得茶道也是很有儀式感的,大家近年都在討論儀式感,例如過年的時候需拜拜、情人節需要送禮,然後個人也會幫自己或幫別人設定儀式,例如結婚紀念日要吃大餐,我們家的儀式感就是過生日大家要吃蛋糕,這個儀式大概已經有40年了。

儀式感會令人安心。

就像是日日是好日的典子,在出版社考試前的慌亂前原本取消了當日茶道的課程,後來又決定去教室找老師喝一杯茶,待在卷軸前盯著看的模樣很有意思,我猜想或許這次談課程的老師當初飛去日本專心學茶道的兩年,也是因為茶道的儀式感而穩定了心,透過重複再三的步驟,讓她走過了低沉。

那我的儀式感又是什麼呢?是什麼樣的行為能讓我安穩,能好好的呼吸呢,或許當我能辨認這些出來,我就更能理解自己或善待自己。我的儀式感包括了維持了一年多,一早去台北大學走路兼拍照,然後再準備去上班;也包括了坐在電腦桌前打文章,把所想的化成文字,但似乎也包括了上臉書,以安穩自己的資訊焦慮(哈)。

樹木希林再次主持新年茶會「初釜」,她說「同一班人,每年一起重複做同樣的事,真是一種幸福」。這種儀式感的幸福感在我打字的此刻當下也有同樣的心情,以形入心,文字展現只是形式,卻是進入了心,把心拿出來好好擦亮。

「然後呢?」希望我的然後呢是篤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