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剛在上架課程的時候,突然才發現射箭文案裡面有一句話:「展現自我、節制自我」的行射特質。
我對 #節制 兩個字很有感覺。
從射箭練習來看,往往會很想要有大量的時間練習,所以只要有時間就會去嘗試,覺得練習越多越能快速地練習體感,把不會的變到會,把會的弄到熟,當然這應該是通的。
只是突然有一天,我射箭當下覺得自己太「過」了,是那種急於想要求快求進步的心性跟行為,連身體跟心的沒有穩定,練習完也不沒穩定的狀態下而著急著,我告訴自己停一下。
某一堂的練習,大家對於把靶射倒充滿著戰鬥力,急速的競爭或是弄倒靶的意念過於濃厚,我感覺自己跟大家的心似乎「狂野」了起來。很多時候,在面對工作的競爭性跟好勝心,心也是很野的。
現在看到節制,總覺得我面對射箭時的心性跟在生活中的情緒一樣,也許都需要一點節制。假如心跑的太目中無人或是過於自卑,或當情緒為某些事情開始高張時,需要有自覺的暫停一下。
節制不是限制,而是對自已的掌控,知道如何才算「合宜」,才是「剛剛好」,剛剛好才會讓自己的身體跟心理舒適自在。
林育德老師:
韓國的射箭格言中有一句
射多力疲 不可必中
技術要多練 但也要知道自己的極限
這個極限包含體力和技術兩層次
因為有這個極限 所以要節制
絕不能任性而行 無視極限而行為
射箭意外 絕大多數都是由任性而生
起因就是不知節制
不過要特別說明
節制和挑戰並不是牴觸的
挑戰還是要基於一定的評估考量
雖然很熱情 仔細想想還是理性為本
並不是魯莽或賭一把這種狂氣
分得清 就能掌握
不然射箭一輩子也就只會停留在中與不中的糾結
Ru:挑戰與節制是真的不牴觸的,我很需要釐清熱情跟魯莽。另外想起上次提到 到底是因為知道自己的狀態而轉換射箭目標(具積極主動性),還是因為不想一直不中的挫敗而改變目標,這兩者中間具有多微小的差距,也很難以釐清,不過內心運轉只有自己知道,自己誠實面對😄
林育德老師:各射己之鵠
按這個模式繼續射箭 你就會越來越認識自己 這就是射藝內在探索的過程 也就是射以觀德的深層意義 如果能因此發現內在不好習慣的 然後修正掉 這就符合我在當代推動傳統射箭的真正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