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味百記 砂鍋魚頭

timeline_20210116_084519

不記得自己是否曾經吃過「砂鍋魚頭」。

我猜應該是沒有遇上過這道菜,於是乎在一個好不容易的晴天,跟隨著同事的腳步,到了一家看似違章建築的矮房子裡,吃到了生平的第一道的砂鍋魚頭。

一進去就知道來頭不小,平日中午時間滿滿的人,而且都是大桌菜,早已經在等待我們抵達的砂鍋魚頭放在大圓桌上,我們人還沒有坐定,服務的大姐就俐落的轉開了火、放上寬冬粉,因為寬冬粉的緣故,我看不清魚頭的真面目,還有那一鍋的整體樣貌。

但我不愛吃魚。仔細想想,可能是因為害怕它有刺,後來想通了,我每次要吃魚的時候,我都必須把我的碗清空,專心一意的面對它,除了感受它淡而鮮甜的鮮味,也是得認真地挑出隱藏在魚肉間那細長的魚刺,而且顏色實在太像了,我是無法一起放進嘴巴,然後再吐出刺的類型,逼著我得專注好好的對待它,就像它是我盤上的唯一主角般,慎重、讓它成為此時此刻的唯一的主角。

我曾經認識一個很愛吃魚的人,只要菜單上有魚的料理,他就會忍不住想要點魚來吃。我看著他認真的用筷子一邊挑魚肉吃,一邊撤出魚刺的絕佳能力,會有一種他跟魚活在同個空間,前面周遭的朋友都瞬間消失之感,那時也千萬不要跟他講話,他在跟他的魚相互對話吧。

原來砂鍋裡的魚頭佔滿了三分二的空間,冬粉被同事撥到了砂鍋僅存的隙縫中,我才站了起來看了這整鍋的樣貌,也看到了壓在旁邊的豆腐、高麗菜、培根、豆皮、切的很斜很斜的綠白蒜苗以及佈滿了細碎的小小蒜頭。魚,應該是主角,那這些蔬菜熬出來的鮮甜的湯,是什麼呢? 假如蔬菜的清甜是主角的話,那應該叫砂鍋蔬菜之類的嗎?我對於自己的胡亂猜測與想像充滿了興味。

席間大家熱烈的討論某位同事的上次來過的經歷,是個同事長輩介紹認識朋友的場合,討論了點了什麼,後續的聯繫等等的,同事間的笑鬧玩笑,就像鍋裡的魚頭躺在砂鍋裡,等待被烹飪、被當成主角的氛圍。

而我有一種油然而生的對於這種笑鬧產生的反胃。不舒服是感覺是源自於自己,假如我是那個魚頭,我可能只能逃離現場了,我才發現原來自己也是這麼有戒心的,跟臉皮薄的在意周遭人的看法,實在無法接受把感情當成茶餘飯後的笑料來講,而對於別人過於踏入感情的玩笑或評斷,會整個怒火上來,怒火的背後可能藏著我不知道的恐懼、擔憂,只是我現在還不知道那是什麼。然而我卻因為一個臨時的沙鍋魚頭會,讓自己成為了笑出來的那個人,厭惡的不是別人,厭惡的是這樣的自己。

我舀了一小碗湯,刻意撥開了魚頭,下意識的害怕當世人眼中笑料的主角,只想好好當個安靜的配菜。

白菜的湯頭好甜,有一點點魚的鮮味,傳統豆腐吸飽了湯汁讓人驚喜,各種蔬菜融合的自然甜味,不自覺的讓我不斷的想要再來一碗,我想把配角當成這道菜主角,溫暖又怡人的清甜,好好的安了胃、也安了心。

我打算讓砂鍋魚頭就停在砂鍋蔬菜這一味。

回頭我看了砂鍋魚頭這道菜的煮法,魚的清潔很重要,要把土清乾淨,有人有炸、有人直接丟鍋子,而這些蔬菜不需要炒,全放進去,只要煮爛了甜味就出來了,阿基師說,要加點鹽再加點糖,用糖帶出鹽味,糖若加太多,就會蓋過了蔬菜甜。我想感情是這樣的,我們或許都是中間佔有三分之二的主角,希望我們不是被等著被笑鬧,而能體會周圍包圍著滿滿的暖胃的溫度,那樣的暖不要只放在別人的嘴上,也不要加過多的調味料,而是需要慢慢熬著、慢慢體會、慢慢的往心裡去。

原來砂鍋魚頭是這樣的,不分主角跟配角,全融在一起,就像要站起來才能看到整個砂鍋裡的全貌,再低下頭,看著握在手中這小碗,專心一意的,讓它好好的安我們的胃、也安我們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