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學習語言是要刻在腦子裡,經過消化之後,從口中講出來。」一直以來,欐嫚老師都是這樣跟學生們說的。
欐嫚老師從文化大學日文系及日本研究所畢業,在求學期間也曾到東京外國語大學研修一年,跟著日本學生修課,聽欐嫚老師訴說她的學習及工作的經歷,我發現老師比很多人都向學,不斷的要求自己要成長。
奠定她日文根基的是在學習期間,在救國團擔任日本訪華團的義工,因此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實踐練習日文,練就了她的口說能力,而後做翻譯、導覽台灣的特色景點對她來說都不是問題。
我問老師怎麼踏上教學之路的?老師笑著說,被教授騙的,文大教授問她有沒有意願到文大山上教書,那時的她提著水果到了教授面前,原本想要拒絕,因為那時的她真的很想繼續在外面工作,那時的她在日商、台商公司當秘書,負責日本業務,但是見到教授後拒絕的話說不出口,於是就答應了教書一職。恰巧遇到學校第二外語開放選修,也開始了在文大夜間部的教學。慢慢很多的教學機會開始找上門,老師也主動的拓展了教學範圍跟領域,陸續的在政大公企、台北科技大學教日文。
老師在我們師大進修推廣學院已經教了超過10年了,在期間更是不斷的學習,就讀文大的史學所,她說剛開始學習時真的很痛苦,因為史學領域實在太不同了,不但聽不懂也寫不出來,直到她找到了她想要研究的領域。日本與佛教的發展這個領域讓她眼神充滿自信,她認為自己可以成為這方面研究的專家,不斷的找到研究興趣與成就,更設定自己每個階段的挑戰,甚至到日本發表論文。聽到此,要說她是老師,還不如說她是個不斷學習的教育者。
由於她20年左右的教學經驗,她很能看得出來學員現在需要的是什麼。
上班族的學員一天工作下來也願意到課堂學習,所以給予最實用可立即運用的知識,若是在學學生則可以給他們更多元的知識刺激,讓他們多去思考,老師認為唯有學習思考才能成長。但老師說「成長」不是一格又一格的平均值,雖然程度是一階階往上沒錯,然而每天的學習是有變動的,現在不可能用每天背10個單字就會變得很會講,今天工作累了,所以少念一點,明天有學習靈感有力氣則多讀一點,就是在這樣的變動之下,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,最重要找到學習動機,保持對語言的興趣就可以了。
老師說,學習日語的學員們大都是喜歡日本的文化,喜歡日本這個國家而學的,但中間學的過程會經歷挫折。很多學生應該都跟我一樣,當年我是因為喜歡日本、喜歡日劇,所以在大學選修了第二外語就選了日文,光是50音就會讓人挫折,不知道該如何背的下來,於是不斷的聽歌,紅白歌合戰不斷聽不斷看,突然有一天,看到日文字就會唸了。
老師說學習的秘笈就是多學多聽多唸出來,然後記下來。現在的學生更幸福,有很多網路上的資源可以運用,學習不再只是老師給你什麼,而是學生本身要什麼。因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,能教的總是不夠的,假如你很喜歡日本,想透過看懂日文習得更多的日本文化跟生活或只是去旅行,那都有非常多的不斷更新的資訊可以獲取。
學習語言不但能靠近自己喜歡的人事物,也能夠拓展自己的可能性。老師說起了在航海公司上班的一位學生,跟著她學習二、三年,有一天學生告訴她,他有機會派駐日本,老師特別有成就感,也有些學生是來考老師的。一位年紀約五十多歲的學生問了老師一個很難的單字,她只好跟學生說下週回答他,老師立馬問了在日本朋友,日本朋友說這是一個很有質感有歷練的單字,而且是五、六十歲關西人才會使用的字,也因此老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接受挑戰與學習,跟同學們教學相長。
網路上有學員分享跟欐嫚老師老師學日文的心得,我覺得非常貼切,「好像你去到異國,有當地人很善良地跟你指路,還提醒你哪一邊有一灘積水要多多小心。」欐嫚老師本身就是苦幹實幹的學習者,能夠體會學生們哪裡會遇到瓶頸、哪個句型會暈頭轉向,所以在這些台灣學生會遇到困難的地方,老師都會用各種不同的招數,不同的教學方法,假如這個方法無法理解,就換句話說的用另一種講法,一套課程都會備用好幾套教學方法,直到學生從挫折的眼神中找到一絲理解的希望,她才會停止。
欐嫚老師開玩笑說讓學員不要感到挫折就是她的挫折,但經由學員的分享以及這次的訪談,其實老師早就把這個挫折轉化成動力,透過自身的學習及歷練,主動嘗試各種教學方式,在學員心中,她早就是那個不斷能為各種學員指路的老師了,那個遇到水窪或路障,也能帶著學員們繞過去或跳過去,繼續日語學習之路。
欐嫚老師小檔案
現任
臺師大、臺北教大、文化大學
教學經驗逾20年
學歷
文化大學歷史學博士
獲交流協會獎學金赴東京外國語大學進修
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
文化大學日文系學士
專攻
日本語教學、日治佛教史
經歷
1992年,中華民國大學生赴日訪問團員
青商會[日本之船]之招聘青年
政大公企、三井料理店、奧斯福幼稚園等日語教師
日商日語秘書、會議即席口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