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的藝術_雲南行

fullsizeoutput_e32
幾個月前,我在六月份的筆記本上寫著去別的地方拍照,然後我今年的六月去了雲南。
 
很多決定都有重複性的選擇點,去雲南不只拍照,還包含跟著照顧媽媽(其實是被媽媽照顧),也包含著在當學生前難得的最後抽空走走,未來在學的日子可能很難有時間跟錢了。
 
出門前,我站在自己的書櫃上挑選一本可能不會有時間看的書,最後最薄最小本的佛洛姆「愛的藝術」,被我急忙的放入小背袋內。
 
果不其然在忙碌的行程拍照、胡思亂想中,伴隨著頭痛跟咳嗽不斷,根本不會有任何機會想要打開來,直到最後一天,我又再度打開看了一頁,就說所有事情都有跡可循,像寫在筆記本的魔法一樣,帶這本書其實自有老天爺的道理。
 
 
若愛是藝術,愛,是需要學習的,就像學畫畫一個樣,要技巧性、要培養美感、在時間中不斷的滋潤養成。我們該培養愛的能力,而不是只執著著那份會消逝的愛,那樣的愛是種市場價值的交換,但愛,其實是種能力,不會被剝奪的。
 
現在社會上的風潮是找到對的人,殊不知沒有這個人存在,我在雲南計程車上看到一段話「終有一個人在等你」,看到我真的是撲哧一笑,是啊!那個某個人可能就是計程車司機囉!我們不可能不會愛,然後就把愛丟給對方叫對方來愛。
 
所以書上說「愛或被愛」也不是對象的問題,是能力問題,要得知愛的藝術,必須先從理論開始,到實際技藝,練習訓練技巧,就像畫畫寫作一樣。
 
轉回來說雲南之行的夥伴,是跟媽媽熟知的跳舞朋友們,每個人年齡都是65歲以上,各個孫子孫女成群,差不多都是因為退休規劃而搬來三峽社區。
 
媽媽很常在我耳朵說婆婆媽媽各家的故事,這一次終於可以把人對照一下,原來就是這家阿嬤每天都下午四點開始煮飯,原來是這家阿嬤每天都叫先生要喝牛奶,好多故事被重疊對照,真是奇妙的感覺。
 
更奇妙的是當然真的出現在我眼前,人變得很立體,每一對夫妻的互動在我眼前上演,這可能是我第一次認識到跟爸媽同年紀的夫妻,而且每對夫妻對應的方式截然不同。
 
一對76跟82歲的老夫妻,感情還是好的不得了,身體也是,每個行程都一定要走完,來回五公里唯一走完的可能就他們了。太太跟著先生身邊,隨時的照顧他,偶爾碎念但又嘻嘻笑笑的,先生配合著。另一對夫妻的太太一直幫退休的警察先生擋酒,自己也愛喝了起來,然後每到景點就手牽手摟著腰拍照。
 
我第一次與「婚姻」的範例靠得這麼近,因為這些人這八天一直在我面前上演著旅遊中的對應,我察覺到原來婚姻有好多類型,愛的呈現也很多種類型,碎碎念的太太、尊重太太決定的先生,也有聽先生話的安靜太太,還有兩個都靜靜有禮的夫妻倆。
 
人說,婚姻會把愛情弄到最後只剩下親情了,我在他們眼中看見混合型的情感,不是只有愛情,也不是沒有愛情,就像我翻到書中的最重要概念,愛除了給予之外,還包含「照顧、責任、尊重及了解。」是這些要素組成愛的。
 
每個家都有本難念的經,聽媽媽耳聞的故事就知道了,但每個家都有本關於愛的經吧,牽著手度過許多艱難的事情,通過把小孩養育長大的考驗,到了退休又回到了兩人的對應,這些一起走過的40多年,實在不是我們年輕人所能感受到人生體悟跟經歷。白頭到老根本不是我們這世代敢想的,甚至還得提防著結婚十年別離婚的策略。
 
當然世代社會環境不同了,社會集體意識跟趨勢也變得太多太多,老掉牙緊守著婚姻也並非主流,但也許我們也可以思考一下,別再把愛情消逝與溝通不良作為放棄的要件,因為有著共同努力的目標,願意手牽手的一起走下去,我覺得這比放棄難上太多,而能看到的風景跟人生深度也太多。
 
說到這些婚姻的範本,也並不是要成為這種如膠似漆的老伴,而是要看彼此的特質,會發展出不同模式的相處方式,一個可以牽手一輩子的模式。
 
除了婚姻之外,在不同角色中,做為女兒兒子、爸爸媽媽,或朋友閨蜜、在工作中也是,在關係中我們的行為想傳達的是什麼訊息,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付出愛的人,也有接受愛的能力的人。
 
就隨時練習寫字一樣,隨時練習愛吧!
 
愛情窄了點,然而愛卻有著無限寬廣的天空,有時雲、有時雨有時也會放晴,就像我們這次去雲南什麼天氣都遇上了,但心中沒有什麼雨天的怨懟,天氣必然變幻莫測,而我們保持著接受一切改變的心情,也許就像決定牽手一輩子一樣,只是要想著如何走下去,而不是想著在什麼情況下決定放手。
對象當然也不只是我們執著那「對」的人,我們週遭都是值得我們付出「照顧、責任、尊重與了解」的有緣人,下輩子或是一轉身可能就不見了,所以我們更要細心的對待,包含對待自己。
 
在雲南的某個寺廟的池邊寫著
 
欣賞是緣
愛護是份
 
從欣賞開始到好好愛護著,我覺得這一切值得在愛中好好玩味,我們成就的是一個家,而不是兩個人。